沒忒尼西亞聯邦共和國 Vat'i Tamartia Mtênessia(沒忒語) 通稱:沒忒尼西亞(Mtênessia) |
||||||
---|---|---|---|---|---|---|
|
||||||
國箴: 「團結就是力量」(Isne baha hrte) | ||||||
首都 | 塔比迪亞(Tabidia) | |||||
Largest city | 希拉奇亞 | |||||
官方語言 | 沒忒語 | |||||
認可地區語言 | 沒薩爾語 哈克孜語 特西語 阿斯托加語 |
|||||
族群 | 沒忒人:87% 沒薩爾人:4% 哈克孜人:3% 高迪人:2% 其他民族:4% |
|||||
政治體制 | 議會共和制 | |||||
- | 政治首腦(總理) | 阿塔里亞‧塞薩米 | ||||
歷史事件 | 日期 | |||||
- | 沒忒尼西亞帝國成立 | 公元1年10月10日 | ||||
- | 沒忒尼西亞第二帝國成立 | 公元624年 | ||||
- | 沒忒尼西亞共和國(沒共) | 公元1358年~1408年 | ||||
- | 列國時期 | 公元1408年~1856年 | ||||
- | 沒忒尼西亞統一 | 1856年7月14日 | ||||
- | 沒忒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成立 | 1955年7月14日 | ||||
國土面積 | ||||||
- | 國土面積 | 21,456,000 平方公里 6,244,000 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 估計 | 5.89億(2017年) | ||||
- | 調查 | 5.78億(2016年) | ||||
- | 人口密度 | 28/平方公里 72.5/平方英里 |
||||
國內生產總值 (購買力平價) | 估計 | |||||
- | 總計 | 552,000億美元 | ||||
- | 人均 | 93,700美元 | ||||
基尼係數 | 0.27 | |||||
人類發展指數 | 1.013(估計) | |||||
貨幣單位 | 沒忒元 (MRT ) |
|||||
時區 | UTC-4 UTC-3 UTC-2 UTC-1 UTC |
|||||
日期格式 | YYYY/MM/DD | |||||
道路通行方向 | 右側通行 | |||||
國際域名縮寫 | .mt | |||||
國際電話區號 | +11 |
沒(mò)忒(tè)尼西亞聯邦共和國(沒忒語:Vat'i Tamartia Mtênessia),通稱沒忒尼西亞(沒忒語:Mtênessia),是位於藍星塞考蘭洲西部的聯邦共和制主權國家。該國國土由拉馬森海峽一直延伸至納波海,並由扎哈爾河及基洛山脈一直延伸至曼德海,同時擁有阿特利亞海、納波海、曼德海和泠潢海海岸線。
今日之沒忒尼西亞本土於鐵器時代有多個民族居住,直到公元一世紀由沒忒尼西亞帝國吞併。帝國滅亡後,沒忒尼西亞進入列國時期,由數十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王國、公國、共和國及其他區域。沒忒尼西亞至19世紀末期統一後起成為藍星大國,國力於20-21世紀時達致巔峰。
沒忒尼西亞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外交、軍事與經濟上為舉足輕重的大國之一。沒忒尼西亞實行代議民主制,國家經由民主選舉產生的相關內閣與總理共同執政。沒忒尼西亞的政體理念主要建基於在19世紀沒忒尼西亞統一中所制定的《聯邦宣言》。沒忒尼西亞為發達國家,其GDP為全星最大經濟體系之一。若以家庭總財富作計算,該國是藍星最富有的國家之一。沒忒尼西亞國民享有高生活質量,在教育、預期壽命、民主自由、人類發展等各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
國名[]
「沒忒尼西亞」是「沒忒」(沒忒語:Mtê)與「尼西亞」(沒忒語:Nessia)組成的複合詞。「沒忒」由古沒忒語的*tmhetī(大眾的、人的)一詞而來,該詞最初用以區別源自其他語系及語族的地方話。*tmhetī依序來自原始沒忒語族的*tmhetes(大眾),tmhetes又來自於tmhe,tmhe又承繼自原始沒-納語的temhé(人)。「沒忒」與現代沒忒語的「人民」(tamar)一詞同源。而「尼西亞」一詞在古沒忒語中意為「組織、公社」,來源於原始沒忒語族的*nisṯati「整理」。
「沒忒尼西亞」一詞最早於公元1世紀出現在沒忒民族的史書《沒忒志》上,在列國時期開始後「沒忒尼西亞」成為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沒忒尼西亞統一後才確定把「沒忒尼西亞」作為國家以及政權的名字。
歷史[]
主條目:沒忒尼西亞歷史
沒忒尼西亞在歷史上可以大致分為四個時期:沒忒尼西亞帝國時期(Mtibia Mtênesṯia)、沒忒尼西亞第二帝國時期(Tri-Mtibia Mtênesṯia)、列國時期——沒忒尼西亞邦聯時期(Kotesên)、沒忒尼西亞聯邦時期(Vat'i)。沒忒尼西亞的歷史由斯拉德大帝宣佈帝國成立開始,帝國時期結束於公元624年的卡斯達爾戰爭;第二帝國時期結束於公元1358年沒共革命中的攻陷塔比迪亞城;列國時期結束於1856年7月14日阿塔里亞一世宣佈沒忒尼西亞統一,聯邦時期一直延續到今日。
沒忒尼西亞的國土面積從帝國時期到邦聯時期大致保持不變,直到20世紀初在班豐主義首相波爾巴塔茲莫的領導下先後獲得了維西亞、南特西、荷非亞等地區,並於1955年進一步吞併特西王國,使沒忒尼西亞的國土面積增加了約三分之一。
地理[]
主條目:沒忒尼西亞地理
領土面積[]
沒忒尼西亞是塞考蘭洲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總面積第三大的國家。面積約2120萬平方公里(其中純陸地面積約2088萬平方公里,內陸水域面積約32萬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領海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為2170萬平方公里。
領土開拓史[]
自1856年7月14日沒忒尼西亞統一以來,沒忒尼西亞領土從本土向西逐步擴張,前後擴張四次,州數也由最初的6州增加到目前的9州。
- 1922年11月11日,沒忒尼西亞以一千三百萬毫沒忒元從特西王國買到維西亞,並升格為沒忒尼西亞的第7個州。
- 1928年,第一次沒-特戰爭結束後,沒忒尼西亞從特西王國獲得南特西州全部地區,並升格為沒忒尼西亞的第8個州。
- 1935年,第二次沒-特戰爭結束後,沒忒尼西亞從特西王國獲得北特西地區,之後併入法德迪赫爾州。
- 1955年2月14日,沒忒尼西亞完全吞併特西王國,並升格為沒忒尼西亞的第9個州。
地形[]
沒忒尼西亞地形變化多端。東北阿特利亞海岸沿海地區有着海岸平原,在西部較為寬廣,而在東部較為狹窄,海岸平原在尼沙馬特里亞市以北並不存在,不過在坦特等地也有一些河流沉積平原。在海岸平原後方的是地形起伏的沿海丘陵地帶,延伸到位於法德迪赫爾州的法德迪赫爾丘陵為止。在沿海丘陵以西南是沒忒尼西亞中東部地帶的扎哈爾河流域中游內部平原,這裏相對而言較為平坦。沒忒尼西亞與威爾遜邊界地區是基洛山脈(Kilo Mua),從西南至東北穿越塞考蘭洲。
在扎哈爾河流域中游平原西部則有高聳的荷梯亞山脈(Hortilla),從北至南將沒忒尼西亞一分為二,在維西亞州的最高峰塔士拉峰到達8964米。
在荷梯亞山脈以東,中荷梯亞山脈以西有一個高原內陸盆地—蘭扎盆地,該地帶有大量的高山、鹽帶平原和山谷,其間的沙漠稱為蘭扎沙漠。扎哈爾河流域中游平原以南的則是阿瑪拉西亞高原,是塞考蘭最大的高原。

地形圖:扎哈爾上遊河谷、扎哈爾河流域中下游平原、黑門峽、荷梯亞山脈、蘭扎盆地及特西平原
高迪高原坐落於塔弗利諾大區正中央,高原的面積是363,000平方公里,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達1400至4000米,並且有經過強烈侵蝕的地帶,這也是數個國家公園坐落的地方。

高迪高原位於沒忒尼西亞中北部
在曼德海沿岸地區,南緯17~31度之間是特西沙漠,是塞考蘭洲最大的沙漠。沙漠以南是面積廣闊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南特西平原,一直延伸到南緯60度。
維西亞地區則是荷梯亞山脈的南部,像一座橋連接着塞考蘭洲和安提卡大陸,由連綿的山丘和山脈圍繞。由於維西亞地區處於高緯度及高海拔地區,很多地方都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因此除了最南端的拉赫維西亞半島之外,人口稀少。
氣候[]
由於幅員遼闊和眾多的地理特徵,沒忒尼西亞幾乎有着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
- 阿特利亞沿海地區以及扎哈爾河流域中游平原屬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溫帶濕潤性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
- 法德迪赫爾地區屬於熱帶乾濕季氣候。
- 蘭扎盆地:冬季乾燥寒冷,夏季乾燥炎熱,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下。
- 阿瑪拉西亞高原屬於苔原氣候,冬季乾燥寒冷,夏季乾燥溫和。
- 西部曼德海沿岸:南段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中段屬「地中海氣候」,北段屬「熱帶沙漠氣候」。
- 維西亞荷梯亞山脈屬於極地冰原氣候,終年乾燥寒冷。
水文與山脈[]
扎哈爾河(Za'ar Hera)是塞考蘭最長的河流,水系全長8000公里,為世界第二長河(第一為銀河);流域面積7,000,000平方公里,是塞考蘭大陸流域面積最廣的水系,兩岸多湖泊和沼澤。本流源頭在維西亞州荷梯亞山脈南段,流經扎哈爾上遊河谷、黑門峽、中下游平原,注入伊索利亞海。

高迪高原最高峰——伊爾馬山,海拔6848米
中部的荷梯亞山脈(屬於世界最長的山系—蘇荷安山系)和阿特利亞沿海丘陵是沒忒尼西亞的兩大山脈。
荷梯亞山脈位於塞考蘭西部,橫越沒忒尼西亞中部、從維西亞州延伸到塔里發,綿延超過8000公里。荷梯亞山脈積雪融化補充河流和湖泊的水源,占沒忒尼西亞全部淡水水源的1/3。該山脈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
城市[]
沒忒尼西亞有諸多大型城市。
沒忒尼西亞大城市排名——聯邦統計局2017年1月1日發佈 | |||||||||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州 | 人口 | 海拔高度 | 排名 | 城市名稱 | 州 | 人口 | 海拔高度 |
1 | 希拉奇亞 | 林那波薩 | 17,761,000 | 18m | 11 | 法諾斯 | 林那波薩 | 1,389,000 | 11m |
2 | 新法 | 克達沃塔斯 | 14,374,000 | 31m | 12 | 荷法 | 法德迪赫爾 | 1,293,000 | 28m |
3 | 懷特 | 法德迪赫爾 | 9,698,000 | 7m | 13 | 阿納辛 | 克達沃塔斯 | 1,083,000 | 314m |
4 | 洛斯威爾 | 特西 | 7,673,000 | 15m | 14 | 科帕西 | 克達沃塔斯 | 1,062,000 | 5m |
5 | 塔比迪亞 | 塔比迪亞 | 5,865,000 | 145m | 15 | 特伊尼 | 林那波薩 | 1,023,000 | 135m |
6 | 阿維葉卡特 | 門洛爾拉 | 5,530,000 | 934m | 16 | 拉哈里尼 | 門洛爾拉 | 922,000 | 182m |
7 | 克拉地亞 | 克達沃塔斯 | 5,384,000 | 21m | 17 | 廷芬尼 | 克達沃塔斯 | 895,000 | 3m |
8 | 阿爾圖尼亞 | 阿瑪拉西亞 | 2,702,000 | 3,241m | 18 | 巴爾忒根尼卡 | 特西 | 887,000 | 72m |
9 | 拉赫維西亞 | 南部 | 2,077,000 | 23m | 19 | 威爾瑪 | 阿瑪拉西亞 | 870,000 | 2,316m |
10 | 納威達城 | 南特西 | 1,546,000 | 551m | 20 | 蘭扎維汀 | 門洛爾拉 | 820,000 | 1,394m |
政治[]
主條目:沒忒尼西亞政治
沒忒尼西亞為採行議會制、代議民主制的聯邦共和國,其政治體制於1875年的《聯邦法》架構下運行。
聯邦總理(Vat'i Barsis)阿塔里亞·塞薩米,2016年1月21日就任)為國家元首,前身為聯邦首相,為政府首腦並行使行政權,由聯邦議會選舉產生。
沒忒尼西亞採用兩院制,參議院稱為聯邦議會(Vat'i Barviatê),眾議院稱為人民議會(Tamari Barviatê)。聯邦議會有88個席位,人民議會有925個席位,因此全國議會共有1013個席位。全國議會由各州議會選出的代表組成,其中各州代表數量依人口比例分配。選民可經選舉直接確定人民議會人選,聯邦議會人選則由人民議會確定,聯邦總理由聯邦議會選出。沒忒尼西亞議員及聯邦總理沒有任期限制。
目前沒忒尼西亞主要有五個全國大型「政黨」(Flida),分別是聯邦共和黨,自由民主黨,綠黨,國民陣線黨和班豐黨,這些黨派在國會中都有半數以上的席位。
2017年6月12日之沒忒尼西亞全國議會:
- 聯邦共和黨(814)
- 自由民主黨(657)
- 綠黨(618)
- 國民陣線黨(538)
- 班豐黨(509)
行政區劃[]
主條目:沒忒尼西亞行政區劃
沒忒尼西亞的一級行政區為州(沒忒語:Henan),全國共有9個州,共同組成國家(沒忒語:Kotesâ)整體。各州擁有其州憲法,並對其內部事務有相當大的自治權限。州又被分為87個「大區」,沒忒語:Di'êr),按照大區首府人口數量順序編號,用於郵政編碼及車牌號碼。現代沒忒尼西亞大區基本與列國時期各邦國的大區劃分相同。87個大區又被分為?個市(沒忒語:Henta),市又分為區(沒忒語:Purita)。
沒忒尼西亞行政區劃圖——[1]
州 | 首府 | 面積/km2 | 人口 |
---|---|---|---|
塔比迪亞 | 塔比迪亞 | 335,000 | 34,458,000 |
林那波薩 | 希拉奇亞 | 1,129,000 | 108,368,000 |
克達沃塔斯 | 克拉地亞 | 2,790,000 | 172,063,000 |
門洛爾拉 | 阿維葉卡特 | 3,509,000 | 50,634,000 |
阿瑪拉西亞 | 阿爾圖尼亞 | 2,795,000 | 11,939,000 |
法德迪赫爾 | 懷特 | 4,250,000 | 139,514,000 |
南部 | 拉赫維西亞 | 1,971,000 | 4,268,000 |
南特西 | 納威達城 | 1,350,000 | 33,589,000 |
特西 | 洛斯威爾 | 3,327,000 | 34,435,000 |
沒忒尼西亞 | 塔比迪亞 | 21,456,000 | 589,268,000 |
軍事[]
經濟[]
社會[]
文化[]
國旗與國徽[]
現行沒忒尼西亞聯邦共和國國旗啟用於1857年10月21日,由綠色底色及白色十字組成,中飾國徽,縱橫比例3:5。綠色是泛沒忒主義之顏色,十字象徵着沒忒尼西亞各邦國的統一。

沒忒尼西亞國旗

沒忒尼西亞國徽
沒忒尼西亞聯邦共和國國徽同樣啟用於1857年10月21日。七個徽章象徵組成沒忒尼西亞的七個地區。最上方的大徽章象徵沒忒尼西亞本土,下方的六個小徽章從左至右分別是阿瑪拉西亞、法德迪赫爾、特西、沃塔斯、高迪地區、維西亞。綠白方格的大正方形徽章是沒忒尼西亞政權的標誌,同時也象徵着組成現代沒忒尼西亞的九個州;正方形徽章兩側有六面國旗,象徵着這些地區在沒忒尼西亞政權的統治之下。下方的綬帶書有「沒忒尼西亞」。
語言[]
沒忒語(沒忒語:Lbeca Mteta, 簡稱Mteta)隸屬於沒-納語系的沒忒語族,最早由公元前各沒忒部落使用。沒忒尼西亞帝國建立以後,帝國確定了當時的標準沒忒語,現稱為古沒忒語。在列國時期,由於缺乏中央政府,不存在一個標準的沒忒語,各地方言之間差別較大並且無法溝通。當時較有影響力的方言包括塔比迪亞方言及林那波薩方言。沒忒尼西亞統一後,於1863年以塔比迪亞方言為基礎制定了現代標準沒忒語,同時加入了一些其他地區方言與古沒忒語的特點。
波爾巴塔茲莫曾於1920年頒佈《語言標準法》,規定塔比迪亞方言為標準音,凡操方言及拒絕操標準語者將會受到處罰。波爾巴塔茲莫下台後,《語言標準法》被更改,雖然所有地區的官方語言都必須包括現代標準沒忒語,但同時保護當地方言。
目前沒忒語的管理機構為聯邦語言協會(Vat'i Alkavista 'a Lbeca——VAL)。

世界人權宣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